山东医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专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ldquo争
TUhjnbcbe - 2022/6/12 18:36:00
白癜风专科医院怎么样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焦点人物》第61期摄像/于维华撰稿/罗京运灵均(时长5分42秒)屠呦呦家的电话响个不停,她的老伴李廷钊刚坐下,又不得不起身去拿起无绳电话机接听。“别人第一句就问我,你获知得奖的消息时是什么心情。”屠呦呦说,“当然是高兴啦”。但想了想不断打进家里的电话和络绎不绝的访客,她又犹豫,“实在不堪负荷。”年,42岁的屠呦呦任组长的研究小组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直到年,来自国际医学界的目光才真正注意到她和她的团队做的事——这一年,屠呦呦获得了被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到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时,在获奖名单中的屠呦呦已经85岁高龄。诺贝尔奖委员会在给屠呦呦的颁奖词里写道:“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和另外两位同样获此殊荣的科学家的科研发现被认为是“全球影响及其对人类福祉的改善是无可估量的”。一面是热情和盛赞,另一面就是争议和不解。作为曾经举国体制下进行的集体合作项目,青蒿素的成功关联了很多个人和机构,但这些人都被隐匿在了那个集体利益至上的年代里。年云南和山东的研究机构都曾从蒿类植物中提取出结晶物并被命名,但这些名称最后在服从集体利益的名义下统一称为“青蒿素”。年到年间,有关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的多篇论文发表都署名是“青蒿素结构研究协助组”或以“北京中药所和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名义发表。中国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前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就认为,正是论文发表用集体签名埋下了争议的伏笔。两个先后到来的国际知名奖项,将那些不忿和隐忍都搅动起来。谁的诺贝尔奖?寻找疟疾治疗药物的项目是在文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举全国科技之力协作的一个科研项目。年,项目启动运行,60多个科研单位,多名科研人员加入到了这个科研集体。这一年,在“办公室”领导下,屠呦呦所在的研究院很快参加到了这个项目之中,她本人被委任为疟疾研究小组组长。成果在70年代初期陆续取得。由原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在年出版,书中按原始资料记录公布了公单位提取结晶物的时间年12月,北京中药所从北京地区青蒿植物中提取青蒿结晶物,试验编号为“青蒿素Ⅱ”,后改成青蒿素。年4月,云南省药物所从昆明地区大头*花蒿乙醚提取出结晶物,试验编号为“苦蒿结晶Ⅲ”,后定名为*蒿素。同年11月,山东省中医药所从山东泰安地区*花蒿中提取中7种结晶,第5号结晶定名为“*花蒿素”。同样是在这本书中,提到年11月在扬州举行的一场青蒿素鉴定会。经过会上充分讨论和争论,最后通过的《青蒿素鉴定书》上的评语是:年10月,(国家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从中药青蒿(*花蒿)中找到了抗疟有效部分。年和年,前述提到的北京、云南和山东三地的研究机构先后分离出有效单体青蒿素。到了年,广州中医学院和云南药物研究所在临床上成功地运用青蒿素救治了恶性疟和脑型疟。争议同样在成果显著的70年代就已经产生。《迟到的报告》一书明确称,从中药青蒿到青蒿素的发掘研究成功,“对谁先谁后不断有所争论”。“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在《迟到的报告》中,那场任务中的集体主义思维依然能见。“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个体价值集体主义思维主导下的国家项目与西方奖项重视个人贡献的评价标准的龃龉在年发生。在屠呦呦获得拉克斯奖时,原全国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说,“屠呦呦可以得奖,她有一定的贡献,但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如果只是她一个人得奖,整个项目组的人都不会同意。”年,在发表拉斯克奖获奖感言时,屠呦呦曾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公布后,她又再次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但这样的发言未能消弭争论:是否应该由屠呦呦一人领奖?针对这一争议,拉斯克医学奖曾给出了解释,屠呦呦是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项目组,第一个提到%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从年开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厦门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苏新专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米勒在国外一直致力于向拉斯克奖和诺贝尔奖相关评委会推介屠呦呦和她的青蒿素成果。路易斯·米勒在公开场合曾说:“青蒿素的发明是一个接力棒式的过程:屠呦呦第一个发现了青蒿提取物有效;罗泽渊第一个从菊科*花蒿里头拿到了抗疟单体;李国桥第一个临床验证青蒿素有效。”他向拉斯克奖的评委会推荐了这三个人,但最终只有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我难受的不是我没有得,我是觉得奖一个人太不合理了。”罗泽渊说,“如果这个奖给我,我也承受不了,它的确是一个集体的创造。”罗泽渊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发出这样评价。路易斯·米勒和苏新专为配合拉斯克奖写过一篇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的文章,该文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这个结论得来是基于当年的材料。苏新专曾表示,推荐之前,屠呦呦提供了年在广东开会的会议记录的复印件,从中可以看出,那时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屠呦呦后来加入进来,并在年南京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杀疟原虫。苏新专认为,是屠呦呦把青蒿带到项目里面来。苏新专表示,尽管他不知道屠呦呦手头掌握多少资料,但是,从她提供给他们的资料是可以把整件事连接起来。诺贝尔奖评定时同样更强调从集体研究中界定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在诺贝尔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ldquo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