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原、炮制、用量是经典名方研发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正本清源、尊重历史的基础之上,也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因此,凝聚最大共识,是保障经典名方研发顺利进行的关键。
中药大品种联盟长期
国家中药质量检测中心(南方)
“在退休前,要把这件事情做好”
三七的茎叶理应不入药,但因难以识别,仍有人这么做。中药蟾酥,一千克卖到两万元,就有人就把面粉掺进去。无怪乎,中医将亡于中药的声音一直不断。这既是对中药质量现状的忧虑,也反映出对中药质量第三方评价的缺位。去年初,国家发改委批复以上海药物所为技术依托单位,建立“国家中药质量检测中心(南方)”。
身为这个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平台的首席科学家,果德安说:“在退休前,我要全力以赴把这件事情做好。”他预计到年底初步建成中药质量智能大数据和检测技术平台,发布第一批中药质量报告,希望用10年时间把所有常用中药都纳入这一平台。眼下,亟待要做的是建一个高质量数据库,收集大量中药样本。
“科学问题永远存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现在,我感觉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为了实现中药国际化的国家战略目标,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果德安感慨说。
做“有力”的第三方检测平台
“我的理想是做第三方国家中药质量检测中心。”果德安制定的人生三步曲,如今已顺利迈过前两步。
第一步,解决基础科学问题,了解中草药含哪些成分、哪些成分有效;第二步,是构建科学可循实用的中药质量标准体系,把标准运用到实践当中,用到最高的药典标准中。
果德安告诉记者,现在以研究团队为主要力量建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平台,成功组建了“中药标准化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平台通过国家专项资金和自筹资金共3.3亿元建立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国家中药质量检测中心”。果德安表示,第三方平台并非执法部门,但会比执法部门更有力。他希望借此,健全中药标准化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中药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推动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
“我们研究所虽然体量小,但战斗力强。”果德安期待,未来中药标准能逐渐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上拥有发言权。
目前检测能力与公信力不足
据悉,我国目前有多家中药企业,但中药领域的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极少,检测能力与公信力不足,难以对中药产品的质量开展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推动中药产业链的标准化建设,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药标准化行动专项”,其中将在南北不同区域组建两家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中药质量第三方检验机构,开展优质中药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的质量检测工作。
上海药物所获批国家发改委“国家中药质量检测中心(南方)”工程建设项目暨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平台。按照发改委要求,第三方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已于年12月注册成立“鉴甄检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金1亿元。该平台建设拟分两个阶段:
1----年
以现有平方米实验室作为固定场所成立第三方中药质量检测平台,完成CMA与CNAS认证并试运行。
2----年
拟建设约平方米的综合性实验楼,涵盖办公区、检测服务区、研发试验区及标准物质库等,为成为国际一流检测平台创造基础设施条件。
据介绍,建成后的第三方质量检测技术平台将具有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行业标准等内容形成的基础标准、等级标准以及优质标准进行种子种苗、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品种的质量检验检测能力,提供不少于项获得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认定、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检测服务。
建立中药“数据库”比对检测
“例如三七,它的地下部分才是具有药效的合法的药用部位,但有的企业却将之地上的茎叶部分也入药,因此,纯度就会有差别,将来就可以通过中药数据库检测出来。”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果德安坦言,目前他们的中药数据库仅有三四十种常见品种,未来,将通过“工业化流水线方法”全面覆盖各种中药。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药现代化研究团队:(从左至右)姜宝红研究员、杨敏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果德安研究员、吴婉莹研究员、*成钢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鉴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