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本土创新药企ldquo借船出海记r
TUhjnbcbe - 2021/7/18 12:50:00

“创新药的行业转折点已经出现,快速跟进式创新的红利已经不多,未来十年,行业机遇属于有能力研发面向全球市场的原创新药的企业”,加科思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印祥说。

自去年年底成功在香港上市之后,加科思逐渐走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在最近的媒体沙龙中,加科思向来低调的管理层首次正式与媒体交谈。

启明创投的投资合伙人唐艳旻也参与了分享。在加科思的五轮融资中,启明创投连投了三轮。在加科思的融资阵列里,还有礼来亚洲基金、高瓴资本在内的生物医药知名投资机构。

基于强大的自研能力、以及掌舵人王印祥本人的国际化视野,加之背后的投资机构都拥有布局海内外赛道的项目经验。去年5月,加科思在研产品SHP2抑制剂成功“借船出海”,与艾伯维达成了全球战略合作,创造了小分子创新药在临床早期的专利授权记录。

得益于这项交易,加科思在年产生4.86亿元的收入,是港股生物科技公司少有的在商业化之前就能产生收入,拥有“造血机制”的公司。

事实上,加科思对外授权(License-out)的案例是年中国创新药海外授权交易大爆发的一个缩影,天境生物、成都先导等等新一代创新药企都在去年有重大授权案,去年也被视为国产创新药的“出海元年”。

与恒瑞等老牌药企不一样的是,新一代biotech公司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全球发展的定位。在医保控费、带量采购的*策背景下,尽早布局国际化是一条必走之路。

“我们要做细分领域的全球前三”

全球新是国产新药出海的必要前提。

加科思的产品管线设计中明显的特点就在于:自主研发且全球首创新药(FirstinClass)。

“我们现在所有的项目全部围绕肿瘤,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我们要做成全球前三的核心项目,IND申报来讲我们要做到全球前三”,王印祥说,“另外一部分项目以中国为主,针对中国疾病谱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特别是像肝癌之类的。”

加科思的管线主要基于五大肿瘤细胞信号通路:RAS通路、MYC通路、RB通路、免疫检查点通路、肿瘤代谢通路。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与艾伯维达成合作的SHP2。磷酸酶SHP2是介导PD-1下游信号传导的主要效应物,同时具有免疫作用和直接的抗肿瘤作用。

SHP2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来源:见参考资料)

此前,由于SHP2抑制剂存在缺乏选择性、有效性和口服利用度差的缺点,导致该靶点历来被视为不可成药。

“目前为止,SHP2是全球唯一一个上临床的磷酸酶靶点。诺华在年中第一个上临床,我们晚半年左右,是全球第二上临床的。在我们之后,美国公司RevolutionMedicine和RelayTherapeutic也上了临床,目前市场排名靠前一点的竞争格局就是如此。”

目前,加科思基于SHP2等在内的三个靶点的四个项目都已经在临床阶段。

“我们现在报临床一般的都是‘中美双报’,进入临床的项目包括SHP2抑制剂(JAB-和JAB-)、BET抑制剂、KRASG12C抑制剂”,王印祥介绍说,“除了已经上临床的,预计还有五个项目会在今年和明年上临床。”

加科思的临床项目(来源:加科思)

自研能力的强大除了靶点选择之外,新药开发经验、开发团队的搭建也是重中之重。

这里需要提到王印祥本人的背景,他最早为圈内熟知是因为贝达药业。

早在年国内还处在仿制药大环境的背景下,他和丁列明博士创建公司并开始近十年的摸爬滚打,最终做成了中国第一个成功上市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抗肿瘤创新药埃克替尼。这一项目被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称作“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工程”。

基于这一成功经验,王印祥又带领核心高管团队迈向了肿瘤免疫疗法方向,年加科思成立。

“我们的团队目前接近人,高管团队基本都是海归,来自跨国药企或者是从美国回来的这些科学家,包含了生物、化学、统计、医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王印详介绍说,“目前一部分人在北京,一部分人在美国。我们的CMO(首席医学官)AndreaGillam-Wang博士原来医院的消化肿瘤主任,她和谢阳博士在波士顿,负责美国的临床试验和研究,其他高管都在北京。”

“借船出海”

加科思除了自主研发和全球首创两个特点之外,在商业模式上,专利授权海外、保留中国权益是其又一个区隔化优势。

“去年我们拿到了万美元的首付款,未来在研发和销售的过程中,还将有8.1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王印祥补充说,“在中国以外的全球销售额中,我们还有两位数的销售分成,这部分是我们的纯利润。”

从A股上市公司的财报来看,医药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一般在30%到65%,平均在40%-50%。加科思获得全球收入的同时,还无需承担高昂的销售费用。

高盛在一份研报中预测,加科思SHP2抑制剂的销售额在年或达到55亿元人民币。

“这在整个国内小分子药里,是迄今为止最大的licenceout的交易”,唐艳旻说,“这个deal谈了一年多才最终签约。目前这个项目是在II期,艾伯维会覆盖后续的临床开发,包括各项适应症和联合用药的探索费用,整体来说是一大利好。”

“得国际市场份额者得天下”,唐艳旻说,“出海是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未来的趋势,这是业界共识。但是否大家都具备这个能力,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药企要想产品出海,需要克服很多挑战。

首先,asset(在研项目)要经得起考验,需要有科学基础,前期的研究也要能经得起反复推敲。同时,要在海外做临床,比如加科思这样所有的产品都“中美双报”,还需要充分了解国外的法规,考虑国内外病人、病种、用药习惯、商业路径等等方面。

据咨询机构ChinaBio统计,年中国药企和海外药企的跨境交易达到起,相较年增长%。

“国外的药厂选项目还最看重质量,质量好就肯砸钱,项目不好再便宜也不要”,唐艳旻强调。

基于此,企业要想出海,必须要保证具备在研产品高创新性的硬实力,以及深度了解国际市场的软实力。加科思这样打通国际化通路的成功案例,对于中国医药公司来说格外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

1
查看完整版本: 本土创新药企ldquo借船出海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