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如果是一个人,那她正值青春,在经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家庭用药》编辑部在最新一期杂志的扉页写道。
今年2月,《家庭用药》这份创刊于21世纪初的药学科普期刊就满20岁了。从双月刊到月刊,从48页到64页、72页再到80页,专家撰稿人累计有数千位。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专业的药学知识是科普市场的稀缺品;到了互联网时代,靠谱的药学知识又常常被淹没在信息洪流中。而对很多患者而言,《家庭用药》始终是有需要的人求医问药的“宝典”。
科普期刊没有影响因子,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读者和专家撰稿人的口碑。
至关重“药”
年初,国内市场上不乏《大众医学》《家庭医生》这样有影响力的医学健康科普杂志,但没有一本是从药学角度出发的。
随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防止消费者滥用药物,引导消费者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保健,变得更重要。
借着这个契机,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市药理学会创办了全国第一份偏重药学知识普及的科普期刊——《家庭用药》。
创立之初,“依靠专家,面向百姓,传播医药保健科普知识”成为它的宗旨。
杂志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药学专家撰稿,为家庭读者及各类慢性病患者的求医问药和日常保健提供丰富信息和权威指导。
这也给了有心做药学科普的专业人士一个难得的传播平台。
截至年,海*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教授王忠壮的科普生涯整整20年——正好与《家庭用药》“同龄”。
上个世纪90年代博士毕业的他在成为一名执业药师后,很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的药物治疗方案完全没问题,为什么疾病控制效果却很不理想呢?
“社区慢病患者药物治疗之所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依从性差。”王忠壮调查后发现,相当一部分病人不能按时定量用药,忽视疗程,忘服、漏服、乱服药现象时有发生。这让医生们十分无奈。
“‘是药三分*’人人都知道,可一旦说到如何合理用药,老百姓却多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出于这个原因,王忠壮做起了药学科普,这也和《家庭用药》的创刊目的不谋而合。
上海交通大医院药剂科副主任石浩强在研究生阶段就已经是《家庭用药》的粉丝了。在他眼里,《家庭用药》是一个市场稀缺品。
“普通公众并不了解药学科普和医学科普的不同。医学注重亚专业,临床医生在自己所擅长的疾病治疗领域,对于如何选药、制定用药方案非常娴熟。但药学科普需要更全面地普及药理学知识,而这恰恰是执业药师的专长。”
石浩强说,《家庭用药》的特色在于,把临床医生和执业药师对于用药的认知整合在了一起,医药联合。“有了知识的相互补充,才能使科普提高一个层次,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
当好吃药人的“家庭医生”
“本期策划”一直是《家庭用药》的金牌栏目,具有“新、活、快”的特色,每期围绕一个热点的医药话题讲深讲透。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了医疗系统重重一击。一方面,如何防控、治疗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另一方面,恐惧的老百姓急切盼望着更深入地了解新冠肺炎。
当时《家庭用药》编辑部立即撤下了当月“本期策划”专栏的所有稿件,并花了十天时间组织了一期“抗疫”专题。
编辑部共约请了10位感染科、呼吸科、中医科、心理科临床专家和药师,在第一时间亲自撰写了应对之策。
已经为《家庭用药》供稿超过百篇的王忠壮,应邀写下了《抗疫中有关合理用药的释疑》一文。
“这些稿件向读者详细解释了当时医药界已掌握的关于新冠肺炎的知识,有效缓解了读者的恐慌心理。”执行副总编李学敏表示。
作为一本药学科普期刊,《家庭用药》在传播合理用药知识方面下足了功夫。李学敏介绍,在内容上,杂志充分重视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知识,并紧扣“药”字做文章。
20年来,打造了“名家专访”“糖尿病俱乐部”“心脑血管之友”“抗癌知识”“用药良言”“药品安全百事通”“药博士信箱”等特色栏目,深受读者欢迎。
对于《家庭用药》的文章,读者的评价是兼具科学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我们挂一次号,排队好几小时,才能看一位专家,时间也只有几分钟,买一本《家庭用药》,就等于看了好多个专家门诊,‘多学科会诊’吧,且各科齐全、经济实惠。”一位读者在来信中写道。
读者的需求和反馈是杂志选题的重要来源。为此,编辑部建立起了一支来自老百姓的通讯员队伍,同时在杂志上开辟“读来编往”栏目。
年后,编辑部还一度开通了热线电话,以便更广泛地了解受众需求,收集接地气的科普话题。
近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