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士论文“保鲜”,要么,让现实需求当你的保鲜膜。要么,让你的论文跟不过时的东西“沾亲带故”。
——爬树鱼
通常来讲,博士期间的大论文和小论文,至少在主题和方向上应该是一致的。不过,前几天,碰到一个商法学专业的博士生,我惊悚地发现,他的大论文和小论文,方向完全不同,而且是“八竿子打不着”那种不同。
我以为这家伙不懂得资源循环利用的道理,小心翼翼地劝他,要不要同一份资料再开发一次;这位兄弟长叹一声,道,你当我不想啊……还不是因为,当年研修报告里确定的博士论文题目,不到两年就过时了。学术界再没人关心这玩意了。博士论文已经写了几万字,只能咬着牙写下去了。小论文呢,要是再沿着那个方向写,估计普刊都不愿意给我发……
这位兄弟的遭遇有点极端,但是,博士论文选题过时了,却是隔三差五就会发生的现象。那么,如何保证一个博士论文选题能够至少在三年的时间里“保鲜”?
方法一
保证你的选题背后有充分的利益驱动
这句话当中的“利益驱动”,当然不能解读为“有人掏了银子请你研究这个题目”,而是,这个题目能够产生,是因为现实对此问题有强烈的解决需求,而且近期内一定闹不出个说法。
举个例子,某师姐毕业论文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损害赔偿”,正是由于当年康菲石油污染案闹的沸沸扬扬,估计几年内别想结案,而且世界各沿海国均有可能再次面临同样问题。于是,此师姐直至毕业,都能从大论文中不断拆出小论文拿出去发表。
又如,我自己的毕业论文研究“WTO项下的自然资源贸易”,也正是由于当时DS案刚刚立案,该案直接涉及国内大批资源产业的出口问题,而与该案产品相关的反倾销、反补贴……等各种争议层出不穷。后来,正好在DS案结案后的四个月,我毕业了,案件热度还没过去,论文答辩恰逢其时。
因此,简单的说,论文选题,一定要着眼现实需求,有需求就一定有热度,有热度才好发表小论文啊!而且,这种需求,一定要是利益驱动下的真实需求,而非单纯的学理之争。高中*治课本讲的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要利益有驱动,你的题目就永远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