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前研究
1.研究开发(一般2-3年)
实验室研究,寻找治疗特定疾病的具有潜力的新化合物
1
药物靶点的发现及确认
这是所有工作的起点,只有确定了靶点,后续所有的工作才有展开的依据。
2
化合物的筛选与合成
根据靶点的空间结构,从虚拟化合物库中筛选一系列可匹配的分子结构,合成这些化合物,它们被称为先导化合物。
3
活性化合物的验证与优化
不是所有先导化合物都能符合要求,在这个阶段需要通过体外细胞试验验证,初步筛选出活性高、*性低的化合物,并根据构效关系进行结构优化,这些化合物称为药物候选物。
同时也存在一个化合物对目标A靶点没有作用,却有可能对其他的B靶点、C靶点有非常好活性的情况,暂且不表。
2.临床前实验(一般2-4年)
这一阶段目的,一是评估药物的药理和*理作用,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ADME)。二是进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稳定性等研究(CMC)。
第一部分的实验需要在动物层面展开,细胞实验的结果和活体动物实验的结果有时候会有很大的差异。这一步的目的是确定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第二部分需要在符合GMP要求的车间完成。
1
药理学研究
包括:药效学、药动学
2
*理学研究
急*、长*、生殖*性,致癌、致畸、致突变情况
3
制剂的开发
总不能弄点化合物就直接往嘴里倒吧,制剂开发是药物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比如有的药口服吸收很差,就需要开发为注射剂。有的药在胃酸里面会失去活性,就需要开发为肠溶制剂。有的化合物溶解性不好,这也可以通过制剂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还有的需要局部给药,就需要通过制剂开发成雾化剂、膏剂等。
二、临床试验审批InvestigationalNewDrug(IND)
三、临床试验(一般3-7年)
人体试验共分三期:
?Ⅰ期临床20-例,正常人,主要进行安全性评价。
?Ⅱ期临床-例,病人,主要进行有效性评价。
?Ⅲ期临床-例,病人,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评价。
因为Ⅰ-Ⅲ期临床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我们重点讲一下这部分。
传统意义上,新药的临床研究分为I/II/III期,后来II期有分成IIa和IIb(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肿瘤药物研究),接着出现了0期研究的概念(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肿瘤药物的研发)。然后又有人提出,0/I期为早期临床研究,IIa为中期临床研究,IIb和III期为晚期临床研究。
这种分类,其实我觉得在两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临床研究设计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分期是和研究目的相关的,不同的目的,可以分到不同时期/阶段的。
2.不同时期/阶段的临床研究,往往对应于一定的研究框架设计(交叉研究,平行对照,单臂,终点选择等等)。
所以,理解不同时期/阶段的临床研究,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知道有这样的分法本身。
分期的一头是研究目的,另一头是对应的设计框架(当然也只是粗略的框架,很多问题,要根据疾病、药物等来确定),理解分期,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研究目的,大体上有哪些设计方法和思路,大体上可以如何去处理;为什么该如此进行,各种设计的优缺点在哪里。
所以,我们先看一下不同阶段的研究目的。
1.0期
目的是在满足一定的统计学要求的前提下,在有限的样本量(通常不超过20)、有限的时间内(每个患者的治疗期常不超过数周),初步判断一个研究药物是否有效、某个剂量是否有效,是否应继续开发下去,附带看一下某些疗效判断方法是否可行。
从目的角度,0期研究也是初步判断药物的效果,类似II期(尤其是IIa),所以0期的设计,在某些方面类似IIa的单臂研究,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又要满足一定的统计学要求,所以也有其特点,设计起来其实可能更为复杂。
2.I期
通常是摸索剂量(dosefinding,dose-ranging),药代(PK)和药动(PD),样本量也不大(一般不超过20,或者20左右)。尤其是PD,通常会使用交叉研究,因为交叉研究有其特点,适合此类设计目的。
交叉研究中,每个患者都是其自己的对照(在不同阶段,分别扮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角色),而且交叉研究的变量一般小于平行对照,所以在利用样本方面,交叉研究的效率远高于平行对照,交叉研究如果纳入20例患者,平行对照50例都不一定能获得相似的结果。
但是交叉对照也有很多限制,例如脱落和失访对交叉研究的影响远大于平行对照研究;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接受不同治疗、中间隔以洗脱期,导致后遗效应,以及治疗-时间相互作用等等。所以在后期临床研发中,很少看到有用交叉对照的(有,但远少于平行对照)。
3.II期
II期是初步判断疗效的和安全性的(其实安全性贯穿研发始终),所以一般称为safetyactivity研究(SA研究)。有多种做法,根据不同的临床疾病环境,以及既往数据等,可以采取单臂,平行对照的RCT等,终点一般选择surrogate,而不是clinical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