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光超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
学术拜访常被简化为roleplay。明明在培训时已练得很好,但真实世界中的“演员”确太大牌,常常不按照剧本的套路出牌。有观点认为9次以上的深入探讨才可能改变客户行为,这个数字对很多销售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一现状,让我们学术推广深度依赖于会议,一对一拜访更多是用情感推进客户行为改变。所以“目标客户参会率”及其衍生指标成为现实中衡量一个销售“学术能力”的核心指标。此外,这一现状还衍生出了学术会议市场(会议成为一门生意)的惨烈竞争,省级医学会议赞助通常5-10万有时连个展台都拿不到,卫星会明码标价,企业自办会议更是奇招百出。
这两点现状,体现在日常会议筹备时,就会有“不问苍生问*神”的感叹——只见讨论会议讲者、地点、环境、交通等吸引度,而讨论新观点和新知识吸引度越来越少。面对合规约束俞强的环境,宝宝心里确实苦——吸引客户参会的潜在手段越来越少。然后再回到所描述的以会议为增长驱动的现状,宝宝心里就更苦了——在药剂科混得比临床科室还熟。
一些具有远见的企业,已经看到了这一窘境,所以开始狠抓代表的学术能力,于是宝宝心里苦到家了——密集的学习和考试进一步压榨了鲜有的私人时间及非拜访时间。还有一些有远见的老婆们也看到了这一机遇,忽悠老公们进入“擅长学术”的公司——天天学习有时连客户都顾不过来,哪有精力去想别的女人(不要说某公司照片的事情,当年他们还没被罚钱)。
如何通过日常拜访(有的公司称之为一对一拜访)推动客户行为改变,或者说如何以代表的学术能力为中心推动客户行为改变,其实是一个困扰许久的问题。痛点大家都懂,各公司的专题研究结果也很多,所以本文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并不追求讲透讲全,而是以方法总比问题多为出发点,抛砖引玉,在啃掉一些可能仍然有些晦涩的观点之后(我已尽力改变,并且增加了很多举例说明),期待让大家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其实我也能做!”
1大处入手:做好基本功1.1收集证据,仓中有粮心中不慌
所谓厚积薄发,知识的广度是实现深度的基础。基本功的主要工作是广泛收集有利于我方观点的证据。这个其实不用多说,只要不是太坑的公司,提供的学术资料一般都会非常充分。万一遇到太坑的,或者资料太多无从下口的,除了临床试验文献(平时连试验都不看的人就不要往下看了,大家路子不一样),可以按照以下范围思考证据的来源:
(1)医学类:指南、共识、临床试验、文献综述、专家会议时观点、专家非研讨会时观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