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建安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温故知新,恰适其时。
中共中央政治局年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由国务院于年10月25日印发并实施,年1月9日公布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的通知,1月10日公布了《“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的思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也为中国康复医学打开了跨越式发展的大门。
临床-康复一体化得到重视和发展。“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思想,以缩短医疗过程,提升疗效,减少无效医疗行为,从而把康复医疗的入口前移,康复早期介入逐步形成常态。同时在医改大潮中,由于药品和耗材的零差价政策,临床科室的收入结构出现新的变化,促使临床医务人员意识到发展早期康复的复合价值。临床学科与康复医学科以各种形式紧密合作的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儿童康复、老年康复、心脏康复、呼吸康复、重症康复、肿瘤康复、产科康复等医院出现。这种局面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临床效果,而且有利于减少无效医疗,改变医疗结局的观念,同时也为全面实现预防-治疗-康复三结合的医疗方针提供基础。
功能成为关键临床结局指标。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提出,临床结局的关键指标不仅是死亡率(mortality)和发病率(morbidity),而且必须包括功能。此处所指的功能不是静态的(function),而是动态的(functioning)。功能可以恶化,也可以改善。好的医疗应该是致力于改善功能,而不是功能恶化,或者不变。由于大部分疾病无法治愈而成为慢病,成为医疗资源消耗的主体,因此慢病合并功能障碍的康复必须得到高度重视。康复医疗通过改善-代偿-替代的路径,可以使大部分慢病患者的功能得到改善,提升生活质量和回归社会。其价值不仅在于减少疾病加重和再次发作的几率,也在于减少相应的医疗费用。例如国际多中心研究已经证明,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少药物使用,提升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并降低再发作率。
功能评定工具正在深入研究。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临床应用研究正在深入进行,特别是通用组合(genericset)和康复组合(rehabilitationset)可望成为有效的临床功能评价工具。由我国学者编制的通用组合指南和相应的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医院通用性疗效评价,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医保给付、失能评价和社会保险给付等方面有价值的指标。
有氧能力成为新的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T,P,R,BP)已经使用多年,可以代表一个是活着,但是无法代表生命的能力和价值。因此,国际上提出将有氧能力(aerobiccapacity)作为新的生命体征。有氧能力是指人体进行氧化代谢的能力,与心肺、血液、组织代谢、内分泌等功能密切相关,是综合反映人体持续活动能力的关键指标,也是人生出彩的基础。
运动锻炼是提升有氧能力的关键路径。“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特别提出要发展体医融合,正是看到了将体育运动与医疗结合的价值。康复医疗是体医融合最好的结合点。自发性增长的马拉松热潮证明人民群众对运动锻炼认识的提升。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赛事近年来急剧增长(图1),涵盖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个城市,参赛人次近万,年预计超过场,参赛人次超过万。随之而来的运动安全和科学训练正是我们需要积极面对的新挑战。由此催生的各类运动与康复训练营已经开始出现,成为医体融合的新业态。
大健康产业是推动康复医疗发展的强劲动力。“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提出大健康产业的概念,指出其规模在年达到8万亿,年达到16万亿,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超过20%GDP)。这个产业不仅包括健康相关的各类医疗机构,还包括以药品和食品、器械和器材、用品和用具、康复辅具,也包括康养融合、医体融合、医教融合、医工融合等新业态。21世纪涌现的各类先进科技都将融入这个新兴的产业范畴,例如康复机器人,虚拟情景,可穿戴装备、移动医疗,智能化诊断、评定和训练设备以及新兴材料等。国家康复机器人研究项目正在为我们开创人机共融、多模态控制、软体、轻便、适用的机器人时代。可穿戴装备将成为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的重要抓手,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使我们的医疗进入大数据分析的时代。各种形式的移动医疗手段将极大地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现和完善,从而协助医疗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康复医疗机构建设迅速发展。北京、上海、天津、江医院医院转型,医院全部建立康复医学科。上海年1月1日实施《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康复项目医保支付规范》,康复项目增加至43项,收费标准大幅度提升。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社会资本对医疗的投入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对康复医疗相关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