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革故鼎新的事业,精髓在于不断地探索创新。
青岛高新区发展好不好、快不快,事关青岛创新引擎动能强不强,高质量发展成色足不足。
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青岛高新区天生带着改革创新的基因,逐步发展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的主引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
三十年前的年11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增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批复》(国函〔〕号),批准青岛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岛成为首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至今,青岛高新区步入而立之年。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自成立以来,青岛高新区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构筑起“一区多园”格局,成为青岛全域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尤其是年7月,青岛对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创新成立了“青岛市国家高新区管理专题委员会”,形成能够跨行政区域调配资源的管理机构,强化了对国家高新区一区多园的统筹管理和协调职能,打出发展全新“组合拳”。
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年度全国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当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16名,比年度前进4名。“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这两项一级单项指标排名升至第14名。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为青岛高新区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提供了行动指南。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目标,将分布在各湾区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青岛高新区正加速奔跑。
1
追“高”逐“新”,扛起国家使命
所谓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国家高新区的初心使命,亦是其肩负的国家战略。
从诞生的那天起,国家高新区就带着创新的属性:体制机制创新、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30年间,国家高新区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了一条中国特色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已经成为全国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科技投入最大、科技成果和专利产出最高、新技术新产品产生最多、高新技术企业比重最大的区域。
一组数据可见高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年8月27日,由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显示,年,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显著增长,全国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2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13.3%。专利成果产出效率稳步提升,国家高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的申请、授权、拥有数量分别达到.1件、76.3件、.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1倍、12.9倍和13.9倍。
细数青岛高新区30年来的发展脉络,我们不难发现,全力做好“高”“新”文章,“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理念总是不离发展的每一个铿锵步伐——
三十年争先进位,在综合实力上体现了“高新担当”。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16位,区内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多家,营业收入突破亿元。
三十年实体立区,在产业创新上彰显了“高新定位”。年,获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年,获批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年,获批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进入国家自创区发展行列;年,获批全国首批、山东省内首个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年,青岛高新区2家孵化器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工作优秀评价(A类)……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已累计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瞪羚企业2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家,青岛市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3家,万家注册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山东省第一。
三十年锐意攻坚,在改革开放上展示了“高新作为”。对高新区“一区多园”管理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在山东省开发区中率先完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共项行政权力事项委托赋权,承接数量在青岛市功能区排名第一。持续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在一系列“大国重器”加持,海洋经济积极承担国家海洋科技力量战略布局,轨道交通装备与智能家电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加快优化;胶州湾北部主园区获批建设国家火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在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在线新经济等数字经济领域涌现一批代表性企业。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国家高新区面临新使命、新挑战和新机遇,必须给出创新发展的新取向、新思路、新打法,主动谋划未来,加快前沿突破,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负“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使命担当。
2
而立之年再出发,提高站位向未来
30年是一座里程碑,更是一条起跑线。
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青岛正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作为全市创新创业高地,青岛高新区必须以更高站位,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把自己放在全国全球大坐标中来审视、谋划和推进,当好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火炬”和“引擎”。
从全国国家高新区图谱来看,武汉高新区引领发展了光电产业,“中国光谷”已聚集光电子信息企业余家,企业总收入近亿元,在光芯屏端网产业集群集聚培育中,取得G硅光模块、10万瓦光纤激光器、层三维闪存芯片等一大批科技成果。苏州高新区培育壮大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江苏省“一区一产业”战略布局中唯一重点支持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地区,已累计集聚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企业超家,产值规模达亿元。深圳着力集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
青岛高新区如何抓住机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首先,要看清青岛高新区自身具备的优势与潜力。
举例来说,对胶州湾北部主园区来说,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领先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与青岛进一步深化合作,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等7个重磅合作项目签约启动。其中,在青岛高新区投资建设的阿斯利康青岛吸入气雾剂工厂项目已经奠基开工,这是阿斯利康继无锡、泰州供应基地之后,在中国的又一重要产业布局,也是阿斯利康全球生产的重要一环。早在今年6月,阿斯利康正式宣布成立以罕见病诊疗为主题的青岛区域总部。
作为青岛市生物医药产业市场主体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集聚了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三分之一的市场主体,贡献了青岛市医疗医药产业四分之一的产值。目前正加速建设一流的产业集群,依托康复大学,突出康养特色,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谷”。在机器人产业领域,青岛高新区的机器人产业链条上下游已初步形成企业梯次和产业闭环,ABB、安川、新松等6家世界机器人排名前10的企业落户。
在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中国第一辆“和谐号”、第一辆“复兴号”在此驶出,我国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坐落于此。年6月,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这是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高速磁浮成套技术和工程化能力;目前,区内生产的高铁动车和城轨地铁分别占全国50%和22%的市场份额,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青岛蓝谷,这里先后引进、建设了28个“国字号”科研机构,25所高等院校在这里设立校区或研究(生)院,70余个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在这里落户。在这里,透明海洋、海底发现、蓝色生命、健康海洋、海洋高端智能装备等重大科研任务稳步推进,“蓝色药库”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期,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
……
其次,也要看清发展的短板,抢抓发展的机遇,增强发展的韧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青岛高新区要推动布局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在全国争先进位,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引领青岛市产业创新发展。
3
“串珠成链、联合融通”,
做湾区科创走廊的强核心
作为一座拥湾在怀的城市,青岛一直有一个湾区大都市的梦想。洞悉青岛地理空间可见,青岛具备打造湾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最开始以青岛高科技工业园为核心,建有青岛科技街、青岛高新技术产业试验区2个区域共9.8平方公里的规模,青岛国家高新区不断扩容,在一区十园的基础上,近日又新增胶州市装备制造分园区、平度市智能家电和现代农业分园区等6个青岛国家高新区培育园区,已形成包含胶州湾北部主园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青岛轨道交通示范区等在内的“一区16园”的规模,总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高新区全域覆盖。
推敲城市发展的宏大棋局,只有将这些分布在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才能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为青岛照亮“湾区梦”点燃新的火光,为大青岛全域激活带来无限潜力。
年7月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和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青岛市将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列为“六个城市”目标之一。高新区“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就是实现这些战略的主战场。
通过攥指成拳和跨区域互通融合,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形成一股强大的创新合力。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个园区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
让“火炬”燃得更亮,让“引擎”动力更足。我们坚信并憧憬,做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旗手”,做科技创新的“主引擎”,做湾区科创走廊的“强核心”,建设专业化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区,青岛国家高新区定能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科技园区”。
作者
周伟编辑
长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