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创新型bigpharma企业仅4家 [复制链接]

1#

中国创新型bigpharma企业仅4家?

来源:药智网/头孢

近段时间以来,biotech、biopharma与bigpharma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中,关于三者区别、定位、谁是bigpharma、谁是biopharma的讨论从未停止。

而其实,海外医药市场关于biotech、biopharma与bigpharma三者分工明确内容早已屡见不鲜,其中为数众多的biotech主要负责研发,bigpharma则主要以强大的临床及商业化能力著称,少有前者会和后者去争后端的临床和商业化。

但关于三者各自的定义,国际上却并未有明确标准,主要还是依靠“约定成俗”来界定。

那么,如果要用“biotech、biopharma与bigpharma”三者对中国药企进行定位,同样的规则又是否适用啦?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表示,国际上的bigpharma其实也就那么十几家,收入大、多产品线、多销售人员的特性同样也可以拿来定义国内bigpharma企业。

创新型“bigpharma”如何定位

正如被广泛比喻的:“bigpharma如果是木桶,biotech就是一块组成木桶的木板。”

通常情况下,就算是担起bigpharma称号的跨国药企,也大多是由biotech企业发展而来,二介于两者之间的自然也就是biopharma的存在。

因此,biotech、biopharma与biopharma三者既是一条产业链下的不同阶段,那么三者之间就必须具备同一条共通属性--“创新性”。在国际约定基础上,增加创新药审批数据、单药销售两项依据,或许可以更好的凸显“bigpharma”的前沿性,而避免部分收入大、多产品线、多销售人员的仿制药企在中国特殊行情下入榜。

1.bigpharma模式

所谓bigpharma,除了营收数值上的区别,更重要的是营收基础上的技术驱动、商业化能力以及研发广度等多维度设计相对指标,是非常注重“研、产、销”一体化的企业归类。

营收方面,对比跨国药企动则上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营收,中国就算目前营收第一白云山也差距甚大,笔者个人认为以目前中国医药产业情况而言,调整年收入至50亿人民币或许会更恰当。

另外,关于商业化团队的判定标准,经有关人士建议,笔者采取了石药集团销售人员一半的人数作为标准,或许会是bigpharma多线运营上市产品的基础条件。

最后,考虑到bigpharma与biotech的地位差距,而目前部分biotech企业在1类创新药领域的布局增速明显,且有成功实现商业化的例子,为了体现bigpharma企业的创新带头作用,笔者个人还将“近3年1类新药获批上市数量”作为标准之一,虽然过于严格,但相信在未来1类创新药获批数量水涨船高的条件下,也将成为判定bigpharma的较好标准。

因此,结合多位专家的意见,笔者认为要想成为“创新型bigpharma”公司,至少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具有一定主观因素,望谅解):

丰富的已上市产品正在销售,且企业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年收入至少超过50亿人民币。大于10%研发投入占比,且近3年内至少有1个1类新药上市销售。单品种销量超过10亿元以上。强大且稳定的销售团队,销售人员达人以上。

目前情况来讲,根据年A+H两地上市药企的年报内容,营收超过50亿元的上市药企(包括医药服务、研发外包及医药商业)有89家;而其中化药及生物药领域,3年平均营收超过50亿元的上市药企却仅有40家;而这40家企业中3年平均研发投入超过10%的上市药企却又剩下了10家(见下表)。

当然,如果单从营收、研发等财务数据来评判bigpharma企业有失偏驳,那么如果以各家药企新药研发项目最高进度为筛选条件,筛选出10家企业1类新药四项相关数据,可见近三年各家药企在“获批临床”方面各有建树,但仅有复星医药、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瀚森与华海6家企业有产品获批上市。

另外,整理上述企业年年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